麻豆传媒

纪念王元化先生诞辰105周年系列讲座第三讲丨彭玉平教授解析王国维自沉之谜:家庭变故与学者命运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24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人文楼5501室以《家庭变故与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之关系》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纪念王元化先生诞辰105周年系列讲座”的终章,由麻豆传媒 麻豆传媒 主任罗岗教授主持、致辞。近百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近代学术史上这段令人扼腕的往事。

开场致辞中,罗岗教授指出,选择这一主题正是对王元化先生重视“文本细读”与“现实关怀”治学方法的继承,也是对当代人文学科如何回应历史命题的思考。作为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本场讲座延续王元化先生倡导的“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理念,在对王国维与罗振玉交恶始末的细致考辨中,展现了人文学者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困境与学术坚守。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彭玉平教授通过四个维度展开论述,特别指出王国维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沉痛告白,实为多重打击下的最终抉择——既承受丧子之痛,又遭遇老友决裂,更面临人格受辱的困境。

讲座伊始,彭玉平教授首先回顾了王国维近三十年的深厚情谊,在学术史上,罗振玉对王国维的赏识与提携确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上,王国维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爱女罗孝纯更是有婚姻关系。然而1926年8月王潜明突然病亡,成为罗、王二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不久后的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在短短百余字的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无疑是挖掘其自沉原因的关键。“世变”究竟何指?罗王交恶又与王国维之死有何关系?一时间真相扑朔迷离。彭玉平教授通过罗王及其家人朋友之间的数篇函札,对从前学界所谓“逼债”说进行驳斥,勾勒出王国维所谓“世变”背后的真相。

讲座第一部分主要围绕“海关抚恤金事件与罗、王关系的终结”展开。首先,彭玉平教授表示,口述材料的可靠性需要辩证看待。在王潜明去世后,海关发放了一笔抚恤金。王国维在1926年10月24日致罗振玉信中表示,已托人将“亡儿遗款”悉数汇予罗振玉,请其代女罗孝纯管理。然而,罗振玉回信称罗孝纯“屡次声明不用一钱”,希望将款项汇回。王国维立即以自己是“不可受之人”为理由拒绝,并对此深感不解,在10月25日的回信中从三个层面质疑罗孝纯拒收抚恤金的行为之“无理”:儿子遗款理当归其夫人、他人无权接受,海关发放抚恤金的本意是保障遗孀生活,夫人接受亡夫遗款乃中外古今之通例。随着书信往来,双方情绪逐渐激动,言辞越发犀利。王国维在10月31日的信中更进一步指出,罗孝纯的行为是“蔑视他人人格,于自己人格亦复有损”。而罗振玉则在11月3日的回信中为女儿辩护,称其“完全立于无过之地”,更反对王国维的指责:“不仅无过,弟尚嘉其知义守信,合圣人所谓夫妇所能,与尊见恰得其反”。原本尚主要属于罗孝纯与王家的矛盾,遂一变而为罗振玉与王国维之间直接的冲突,罗振玉激烈地批评王国维“偏于自爱,近杨”,而自己“偏于博爱,近墨”。

这封书信让王国维深觉受辱。此后信件中罗振玉更是批评王国维“重礼轻财”。1926年末,双方虽对抚遗款的处理有了一个比较折中的看法,但二人关系彻底决裂。据王国维女儿追忆,王国维将罗振玉的信件全部撕毁后烧掉,且此事后不复有笑容。彭玉平教授特别提及这场争执中王国维曾写下“恨不死于去年”的沉痛之语,这是目前可见的王国维自沉前唯一自己表述过的对生命的厌倦之情,极具警示意义。

第二部分彭玉平教授通过书信进一步探讨了王潜明的死因,指出其治疗过程确实如王国维所言的“枪法错乱”,其突然去世与“中西二医并有贻误”有关。根据罗振玉1926年9月23日致王国维的信件记载,王潜明患病后,中医诊断为温病,而西医林洞省则诊断为类似肠窒扶斯(伤寒),但又犹豫不决,“已而又言非是,有时又言似是”。在信件中可知,王潜明所受治疗方案相当混乱:先让王潜明断食二十余天,只服米汁;又打药针,导致肠微下血;而后因体弱停止打针,但仍需断食旬余。罗振玉当时即指出这种“矫枉过正”的治疗方式会导致“胃气虚极”。在毫无章法的治疗中,王潜明的身体被折腾得元气衰弱,最终因“偏执”地相信林洞省的治疗方案而失去了生命。王潜明的“偏执”性格与医疗失误共同导致了这场悲剧,而罗孝纯日后在面对抚恤金时的“偏执”,则构成了对王国维的双重打击。

讲座第三部分,彭玉平教授围绕王国维与罗孝纯曾经的良好关系展开讨论。通过王国维的数篇家书中提及罗孝纯的情况来看,王国维原本对儿媳充满关爱:从日常病痛的细致嘱咐,到孕期、哺乳期的关怀;从出行安排到赠送礼物,无不体现其温情。如1920年5月11日信中提及“文明饼廿四个、瓜子两罐与汝妇”,7月3日“洋纱一段、花露水两瓶给媳妇”等。这样的情义,是对王国维的二儿媳所没有的。正因为王国维对罗孝纯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在面对她坚决不受亡夫遗款时,最终所受的伤害也越深。

第四部分彭玉平教授主要根据罗振玉之孙罗继祖等人的回忆,分析在王潜明治疗过程中以及此后的治丧中,罗孝纯与王国维继夫人潘氏之间矛盾的激化。罗继祖指出:“孝纯为长子妇,与继姑有违言,仆媪复从中构之。”他认为罗、王两家的矛盾归根到底还是因罗孝纯行事“不顾大局”地将与王家的矛盾诉诸罗振玉,在王潜明死后,罗振玉立即携女归津的失当处理,对刚经受丧子之痛的王国维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原本就“境况寥落”的王国维,现在“亦复寡欢,茶饭不思”。在经受了长子之丧、与长媳罗孝纯、老友罗振玉的尖锐矛盾、人格被辱以及眼前国内战争所带来的动荡之后,王国维最后说出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诀别之语,毅然投湖自尽。

讲座尾声,彭玉平教授以“‘当世莫之与京’的两大学者”评价王国维与罗振玉,总结了二人深刻的情谊。尽管晚年交恶,罗振玉在得知王国维去世后,第一时间奔赴北平料理王国维后事并主持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在王国维去世六年后,罗振玉赋诗《感逝怀王忠悫公》云:“公象张素壁,瞻对每涕涟。”彭玉平教授以《邵氏闻见后录》中黄庭坚悬苏轼像朝夕祭拜的典故类比罗振玉对王国维的追思,令在场师生深感触动。“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之词,深深体现罗振玉对这位学术知己的珍视和愧疚,二人之间基于学者关系的情谊,成为近代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讲座现场,彭玉平教授以轻松幽默而又严谨细致的讲述,将尘封的历史档案转化为生动的学术叙事。罗岗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不仅还原了历史真相,更展现了人文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既要重视书信、日记等第一手史料,又要保持对历史叙事的批判性思考。这正是对王元化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理念的最好践行。

随着本场讲座的圆满结束,“纪念王元化先生诞辰105周年系列讲座”也顺利落下帷幕。系列讲座通过张元林院长的敦煌学研究、冯象教授的“犹大考”,及彭玉平教授的王国维研究,以多元的学术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对话,实现了对王元化先生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麻豆传媒 麻豆传媒 将继续秉持这一传统,在经典重释与现实关怀的双重维度中,推动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