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传媒

讲座回顾 | 文本流变中的信仰与权力——中国诗学的隐性规则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24日上午9:00,中山大学麻豆传媒 吴承学教授以“文本流变中的信仰与权力——中国诗学的隐性规则”为题做讲座,讲座由麻豆传媒 麻豆传媒 刘成国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吴承学教授在讲座引言中提出,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聚焦于批评家、批评著作与批评理论,对阅读与接受行为的关注不足。文学文本的流变是阅读与接受行为的载体,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文献上,对其他时期的流变情况有所忽视,尤其是其中的特殊现象:有些作品的最早版本已经考定,但未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此类特殊情况具有某些规律性,需结合文献学、版本学与文学批评的角度去理解与考察,发掘非公开、未显诸文字、可以体会的隐性规则,以反映其承载的文本流变中的中国文学集体认同。

随后,吴承学教授以中国诗学文本的流变为例,从五个方面揭示了其中的隐性规则。

其一,文本的流变常常关乎审美意趣,吴承学教授以陶渊明诗句“悠然见南山”中“望”“见”二字之争,以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异文为例进行说明。陶渊明一句,苏轼从诗意所体现的悠然忘情出发,将流传文本从“望”改为“见”,从此成为压倒性的“定论”;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又以“晋以还方有佳句”称赞“悠然见南山”,进一步推进了传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此句赞为“无我之境”,从理论的高度认定和阐释了“见南山”之妙;当代学界对此问题见仁见智,但大部分学者在制作选本与整理文集的过程中,如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在版本依据与审美意趣之间选择了后者。《凉州词》一例,另有“黄沙远上”“黄沙直上”等异文,若从地理、物候角度进行判断,则异文为是,若从诗歌美感角度出发,则异文不及“黄河远上”,故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流传至今。如此,可见在文本流变中偏重审美意趣,是历代选家、读者的共同认同。

其二,附会名家与遵从权威影响了文本的流变。对作者的认定,理论上应该遵循求真、求实的文献学原则,但读者在接受作品的作者归属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名家,因为知名度更高、更具权威性的作者作品更易于被接受和传播,且无名文本一旦与著名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建立关联,读者就可以“知人论世”,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增值”。如杜牧《清明》,实则最早出自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且诗题并不做“《清明》”;《寻隐者不遇》原为唐官员孙革所做《访羊尊师》,最早见于《文苑英华》,而非贾岛诗歌;《登鹳雀楼》原名《登楼》,最早见载唐《国秀集》,作者朱斌,而非王之涣。遵从权威之例,如王安石《泊船瓜州》颈联各古籍版本均为“春风自绿江南岸”,但经过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用后,反而较原版更为流行。

其三,读者对文学的接受受到价值观投射与文学信仰的影响,有些文本的选择其实是道德、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投射,以价值判断置于文献考据之上的情况很多。如《石灰吟》的作者存在争议,明清两代先后出现了于谦、李都宪和刘僬三位作者,现代学者史洪权指出此诗为宋末元初高僧释信忠禅师所作的一首僧偈,但在传播过程中,大众读者更愿意接受于谦作为《石灰吟》的作者,因为受“文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文学信仰的影响,大众读者倾向于认为崇高的诗歌自然出于英雄人物,文献真实性显然无法与文学信仰的力量相比。又如岳飞《满江红》的真伪之争,已然超出对于原始文本真实的追寻和一般的学术讨论,而体现出一种意识形态与家国情怀。

其四,文本流变过程中的约定俗成和习以为常使文本的原貌难以恢复,读者以审美意趣为底层逻辑的定见难以改变。这体现出“共同作者”参与中古、近古文献流变的情况,即原作者、选家、读者共同编纂、传播与修改、润色文本。这类情况有别于作家的独立创作,是一种老少妇孺都参与的对古代文学文献与文本的共同塑造,本质就是文学上的集体认同。如孟浩然绝句“春眠不觉晓”,现存最早版本题为《春晚绝句》,明代选本刻本方题为《春晓》,并被后世接受。

其五,在诗文领域,选家具有“选政”的权力,即制定文学标准和裁决文章。选本的筛选与编排是文学的传播与经典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影响了文本的流变。以当代中国为例,对百姓影响最大的文学选本莫过于大中小学的统编语文类教材,教材所选用的文本为绝大多数读者所接受,悄然“解决”和“统一”了异文问题。

讲座最后,吴承学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流动的历史,不仅关乎“真相”,也关乎文学的信仰与权力。考察文本的流变,既需要文献学、版本学的严谨考据,也有必要从文学批评角度理解古人的文学信仰与集体认同。故而既需要知识,也需要学术洞见与智慧。

吴承学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的盛宴,开拓了听讲师生的研究视野,激发了师生们对文本流变研究的思考。最后,讲座在师生积极的讨论与热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